当前位置:知识百科 > 正文

乐不思蜀的典故_"乐不思蜀"由什么典故而来?

更新时间:2025-01-05 03:36 阅读量:53840

三国时期,刘备占据蜀地,建立蜀国。他死后,儿子刘禅继位,又称刘阿斗。刘禅昏庸无能,在那些有才握虚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国就被魏所灭。刘禅投降后,魏王曹髦(máo)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"安乐公逗液"称号,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。

魏王自己也无实权,掌大权的是司马昭。在一次宴会上,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,都非常难过,刘禅却对司马昭说:"此间乐,不思蜀。"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。

人们根据这个故事,引申出"山皮物乐不思蜀"这个成语。

「成语」乐不思蜀

「拼音」lè bù sī shǔ

「释义」很快乐,不思念蜀国。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,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。是贬义词。

「出处」 清-王韬<<淞隐漫录>>:"如果没于洪涛扰举;获此妙境;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。"

「近义词」乐而忘返 流连忘返 留连忘返

「反义词」归心似箭 安不忘危 一刀两断 饮水思源

「造句」哪知他人到了外国,就乐不思蜀,连信都不写回来了。

乐不思蜀出处

司马文王与禅宴,为之作故蜀技,旁人皆为之感怆,而禅喜笑自若。王谓贾充曰:"人之无情,乃可至於是乎!虽使诸葛亮在,不能辅之久全,而况姜维邪?"充曰:"不如是,殿下何由并之。"

他日,王问禅曰:"颇思蜀否?"禅曰:"此间乐,不思蜀。"郤正闻之,求见禅曰:"若王后问,宜泣而答曰'先人坟墓远在陇、蜀,乃心西悲,无日不思',因闭其目。"会王复问,对如前,王曰:"何乃似郤正语邪!"禅惊视曰:"诚如尊命。"左右皆笑。

——<<三国志-蜀书-后主传>>

译文

司马昭宴请刘禅,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,在旁的'人都为刘禅的让塌亡国感到悲伤,而刘禅却欢乐嬉笑,无缓滑碧动于衷。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:"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,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,也不能辅佐,何况是姜维呢!"贾充说:"不是如此,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。"

有一天,司马昭问他说:"是否会思念蜀地?"刘禅回答说:"这里很快乐,不思念蜀国。"知道了这事,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:"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,你应哭泣著回说:'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,小编是天天都在惦念著。'"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,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。司马昭于是说:"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?"刘禅听了大惊,睁眼望著司马昭说:"您的话确实没有错。"左右的人都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