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知识百科 > 正文

温庭筠<<更漏子>>赏析_温庭筠<<更漏子三首其三>>全文及解释

更新时间:2025-01-05 01:17 阅读量:49458

温庭筠 菩萨蛮 赏析

温庭筠<<菩萨蛮>> 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。懒起画娥眉,弄妆梳洗迟。 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,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 . 译文: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:这首<<菩萨蛮>>,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,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,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,服饰写得很华贵,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。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。 词的上片,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;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,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。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,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。鹧鸪双双,反衬人物的孤独;容貌服饰的描写,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。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懒句指懒得起来 迟句指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

温庭筠<<更漏子>>赏析

温庭筠<<更漏子>>赏析(万露)- - 更漏子 玉炉香(一作烟),红蜡(一作烛)泪,偏照(一作对)画堂秋思。眉翠薄,鬓云残,夜长(一作来)衾枕寒。 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(一作心)正(一作最)苦。一叶叶,一声声,空阶滴到明。 李冰若<<栩庄漫记>>曰:"飞卿此词,自是集中之冠。"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。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:"此首写离情,浓淡相间,上片浓丽,下片疏淡。"(<<唐宋词简释>>)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: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。前三句写室内,炉烟袅袅着,蜡烛滴着红泪,照着秋意满堂,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,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。"偏"字,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。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,"薄","残",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,下一句的"长""寒"正是紧扣这儿而来,这三句,以视觉、知觉、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,针脚很是细密。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,直下淋漓快笔,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。"人烟寒(一作空)橘柚,秋色老梧桐。"(李白:<<秋登宣城谢脁北楼>>) "梧桐一叶落,天下尽知秋。"(清初<<广群芳谱-木谱六-桐>>)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,它紧扣着上阕的"秋思"。"不道离情正苦",直抒情语,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,并将"秋思"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。末三句,从听觉写"三更雨"。"滴到明",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,定是整夜未成眠,可见离情之深,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,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,这比起"惊塞雁,起城乌"来,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。宋人聂胜琼"枕前泪共阶前雨,隔个窗儿滴到明"(<<鹧鸪天-别情>>)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。"叶叶""声声"的叠用,把"长""苦"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,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,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。[南朝]梁-何逊<<临行与故游夜别>>有这样一句诗:"夜雨滴空阶,晓灯暗离室。"正与此词境状相似,笔者私意,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。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:"似直下语,正从'夜长'逗出,亦书家'无垂不缩'之法。"(<<清人选评词集三种-谭评词辨(卷一)>>)评得不甚明了。俞平伯先生解释为:"后半首写得很直,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,依然含蓄;谭意或者如此罢。"(<<唐宋词选释>>)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,"不知'梧桐树'数语,用笔较快,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。"(<<白雨斋词话>>卷一)但他在早些时候的<<云韶集>>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;"遣词凄艳,是飞卿本色。结三句开北宋先声。""开北宋先声"确是很有先见的,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,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。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;"温尉词当看其清真,不当看其繁缛。......'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正苦。一叶叶,一声声,空阶滴到明。'语弥淡,情弥苦,非奇丽为佳矣。"(<<赌棋山庄词话>>卷八) 白居易<<长恨歌>>:"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。"黄升<<酹江月-夜凉>>:"此情谁会,梧桐叶上疏雨。"李清照<<声声慢>>:"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、愁字了得?"......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,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。在这个文化阵容里,温庭筠这首<<更漏子>>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,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。